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浅谈合肥的历史与底蕴

admin8个月前 (09-16)未命名62

  说到合肥,在大多数人心中都是一座没有历史没有底蕴的城市,其实不然。本人闲暇时小研究了一下合肥的历史,以本文的形式总结出来,望与各位交流沟通。本人非历史专业人士,故文章必有纰漏,请大家多多指点,和谐讨论为好。

  我们谈及一座城市,必谈其历史与底蕴,这两个词似乎从来都是连在一起说的,但是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历史与底蕴两个词的含义并不一致。通常,我们说一座城市有没有“历史”,意思是这座城市的建城史到底有多长,而我们谈及“底蕴”,则更多层面是侧重在文化的影响与涵养上,更多的意思是指文化底蕴。

  先说结论,具体说到合肥,则是有历史,而没有多少底蕴。

  二.能让*大多数人咂舌的历史长度

  *大多数人不了解合肥历史,网络上又人云亦云,甚至合肥市政府自己也喜欢自称“建国时的合肥是由县城发展而来”这样的一个结论,久而久之,合肥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城市,其实,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的。

  对于合肥而言,历史上更多的时间里“合肥县”都是作为“庐州府”的府治而存在,民国以前的行政级别跟现在我们理解的不同,多了一层叫“府”的级别,其实说白了这个级别不能是多出来的,而是改了定义的。

  如果把民国以前的“府”作为今天的“市”来理解,“县”作为今天的“主城区”来理解,就很清楚了。清朝庐州府下辖“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共四县,以及一个散州“无为州”。其中“合肥县”是庐州府的首县,也是庐州府的府治所在地。换成今天的人话来讲,就是清朝庐州市的市政府在“合肥县”,除了合肥以外还有舒城、庐江、巢湖、无为归庐州市管辖。

  换成其他的府,也是同样的道理:清朝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县、元和县、昆山县、新阳县、常熟县、昭文县、吴江县、震泽县、太湖厅、靖湖厅。其中吴县是苏州府首县,也就是今天苏州老城区的位置;清朝江宁府下辖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句容县、溧阳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其中上元县跟江宁县合并起来组成今天南京的老城区,大概的位置就差不多跟今天的鼓楼区玄武区一致,上元和江宁也是江宁府的府治所在地;清朝常州府下辖武进县、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阳湖县、金匮县、荆溪县、靖江县。其中清朝的武进县就在今天常州市区的位置,武进县也是常州府府治所在地。

  民国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全国范围内废了“府”这一级行政级别,从此没了庐州府,只留下了合肥县。只不过当年同样废府以后留下的吴县、武进县等地,在建国后捡回了原来府的名字,变成了今天的苏州市、常州市,没有叫吴城市、武进市,而庐州这两个字却彻底消亡了。

  建国初合肥的确是个“县”,但当时的全国又有几个“市”?*起码建国前整个安徽,仅有一个蚌埠在1947年升格成为了地级市。

  合肥的历史是这样的:合肥古为淮夷地,说是商朝称虎方,西周称夷虎,巢湖边还有名为有巢氏的古神传说,但是因为先秦历史太难考究,也很难有人能准确的说清楚到底什么是虎方跟夷虎的含义,更没人说得清有巢氏这个古神/聚落到底是不是在巢湖边发源,故省略掉这段。具体的咱们从周朝去看,周朝时合肥这个地方被分封给一位子爵,他的领地就建立在今合肥市区的北侧,当年名为庐邑的一个地方,合肥这片统称叫庐子国。

  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秦始皇统一中原,在前221年时废分封立郡县,合肥这块地皮属九江郡管辖。直到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改了合肥周围的行政区划,历史典籍上首次出现了“合肥县”这个名字。

  可以确定的是,合肥先秦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也可能已经有过建制(庐子国的出现),不过准确、客观的说,合肥应该算是在前122年开始了其建城史的。

  当然,从考古的角度而言,合肥市域境内的肥西县(此县城与市区无缝对接,只是一直没有县改区,古为合肥西乡)的县城上派,也发掘过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古埂遗址。但是因史前人类活动就盲目的追溯城市历史并不是非常客观,故本文关于合肥的历史统一从公元前122年起算。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一个结论:合肥的建城史至少也有2140年。

  如果从另一说的先秦起算,那合肥的建城史能拓展到2240年。

  当然,我国的几大古都建城史比合肥还长,非古都的城市也有部分历史不亚于合肥,但是我觉得全世界范围都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站出来说一座建城史两千多年的城市算是没有历史。

  但是底蕴,就不好讲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究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样的标签?说起来很多稍有了解的人都耳熟能详——三国时的战场、北宋年间的包青天故乡、近代的李鸿章段祺瑞,好像也就仅此而已了。相比起其他所谓有历史底蕴的城市而言,这么些故事略显单薄,没有分量。

  当然,底蕴需要人为的营造,合肥市甚至整个安徽省在宣传上都可以用毫无建树这个词来形容,荒废了太多太多的历史遗迹,更别说有什么营造氛围的能力了。

  合肥这个地方,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从地理的角度讲,合肥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于正儿八经的南方。从文化层面来讲,合肥却又杂糅了南北方的文化而显得整个城市“不南不北”。从群众的理解上来讲,合肥位于长江以北,那就属于北方。

  其实作为合肥人而言,并不很重视自己的家乡到底属于南方还是北方,更多的人是抱着“随便你们说我们是南就是南说我们是北就是北”这样的一个心理去面对这个问题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从水系的角度而言,合肥妥妥的属于长江流域城市,从*新的安徽省地形图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在合肥的北侧长丰县境内有一条大别山余脉,此余脉以南的几乎所有河流都是由北向南流入巢湖(*一的例外是东淝河向北入淮),再从巢湖通过裕溪河到裕溪口入江。

  此图出处: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 发布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

  说到东淝河跟南淝河,就顺便提一下合肥名称的由来了:东淝河古称淝水(没错就是淝水之战),南淝河古称施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二中提到“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也提到“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

  另一说出自儒家经典《尔雅·释水》,提到“归异出同曰肥”,大概的意思也是说施水与淝水虽然起源在一起,却一个向北入淮,一个向南入江,故曰肥。

  废话这么多,我们主要还是看地形图。为什么合肥自古为战场,答案能从图上很明显的看出——合肥是古代由北向南进攻的*一通途。

  合肥以西是大别山山脉,合肥以东的滁州西侧也有山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两侧的山脉像漏斗一样汇聚在合肥北侧。从淮河流域想步行南下*平坦的道路在合肥西北侧,这条路虽然窄但是几乎就是平地,行军便利,夏水暴涨时不但能走陆路,还能借助“施合于淝”的便利走水路,直接把船只从淮河开到长江!

  而一旦把船开进了长江,那长江中游跟下游就能彻底切断水运,也能顺江直下一举拿下整个江南。

  不要小看古时候的淮河,淮河是中华文化中心区域的第三大河流,古时候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水”,虽然今天的淮河水量小了,但是古时候正儿八经泛滥起来那就是几百上千里的洪涝灾害区。

  在隋唐大运河修完以前,合肥是中国的*一大河流长江与第三大河流淮河的水运通航*一通路。

  不要觉得我们今天看图没什么感觉,合肥的这个地理因素*非普遍,整个长江中下游,有且只有三座城市能有这样的地理因素(一是荆州,但是太远。二是扬州,但是当时没修通大运河,河水不深难运兵,且当时的江苏更多是滩涂沼泽。),如果再算上皖北的平原能提供后备补给,再算上巢湖能提供船只休养生息,那合肥真的是古时候南北征战有且只有的必下之城。甚至因为合肥的这个地理因素导致了三国的孙吴被曹魏灭,也导致了合肥成为“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的前线总指挥部。

  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 南直八里写合肥: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古人云守江必守淮,云合肥乃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起码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保持到了隋唐大运河修通以前。

  三国时孙权五次打合肥,愣是没打下来,仅距离150公里的合肥对首都南京的吴国而言无疑是眼中钉肉中刺。也算是因为合肥,才成就了张辽。

  可以说,因为这样的地理因素,合肥在隋唐以前的地位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扬州,今天的扬州市古称邗越,附近的一条河叫邗沟,隋唐大运河就是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修建的,后来因区位太过优越,就把古九州的“扬州”这个名字冠在了邗越头上,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扬州市。

  说到扬州,也挺有意思,古人云“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正是形容这里,这与合肥的“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似乎又有些联系。

  讲来讲去合肥如今剩下的无非是护城河一圈,明教寺,点将台,斛兵塘,逍遥津。跟其他所谓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少了太多东西,要看城墙没有了拆掉了,要看城门没有也拆掉了,什么都没有那看看苏州老城区那样的明清古建筑吧抱歉也拆掉了,现在能拿出来给旅客看的,100%都是几年前复建的。

  不要说城墙古建筑没有了,就连包公墓差点都没保住。现在修了个李府来纪念李鸿章,好像比较尊敬他,当年可是把他从墓里挖了出来挂了三天城门的。

  别的城市即便同样拆了城墙古建筑,至少还有唐诗宋词留美名,然而一翻古诗词,合肥却连一点点存在感都没有。

  公元605年,隋唐大运河一期工程通济渠完工通航,从此可以乘船自洛阳经过通济渠来到盱眙,再由盱眙经过洪泽湖把船开进山阳渎(也就是古邗沟),到达扬州以后汇入长江。

  自此以后,合肥的地理优势逐渐被架空,水运不再要等水位暴涨才能通航江淮。江淮之间,甚至长江黄河之间,有了新的航道——通济渠+山阳渎。新的航道经过拓宽与加深,使得全年任何季节都可通航,而贯通了洛阳与扬州的通济渠(含山阳渎),被人们称为“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自此,合肥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不再是战时必争之地,和平时期也不再如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一般繁荣。

  公元前122年至公元605年,合肥垄断了中国南北航运至少727年,这700多年间发生在合肥周边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合淝之战”、三国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三国时期的合肥甚至当过数年扬州的府治、庐江的周瑜和大小乔、离合肥一百公里左右的古寿春...

  可以说,在合肥发生的典故更多是集中在隋唐以前,而隋唐以后合肥则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正好碰巧碰上唐朝开始有诗人写诗,后面又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人墨客们把他们的才华贡献给了淮左的扬州,贡献给了乾隆爷五下的江南,贡献给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金陵,基本上彻底忘却了这个位于淮右的水运枢纽。

  给合肥写过诗词歌赋的文人,名气*大的当属江西老表姜夔了,“白石道人”姜夔因《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作品,导致他在音乐人心中的地位远比在正常人心中要高,而他为合肥写那么多词,也是因为他在合肥的一段情缘而已。而姜夔口中的合肥城南赤阑桥,大致就是今天包河上的桐城路桥,这么冷的知识点恐怕早已无人知了。

  随着历朝历代对隋唐大运河的翻修拓宽,大运河的线路也不再西进路过洛阳,而是直接连接北京与杭州,成为了今日的京杭大运河。虽然线路改了,但是江淮之间的水运还是由*初的山阳渎来承担,扬州逐渐成为江淮之间*一邑,建城虽早但抵不过风水轮流转的合肥,渐渐地没落了。

  虽说是“没落”了,但是也*不代表原来是个府,后来变成了个镇一类的。只是原来是“江淮水运节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近乎于“江淮首邑”的政治地位,变成了清朝分安徽省时的八府五直隶州之一的一府。

  我提“风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迷信,而是指地理区位条件的改变。

  提到“风水”,更多意义上是指合肥因失去了江淮水运节点的地位,因几千年反复修建拓宽改道的京杭大运河,彻底架空了合肥的地理优势。

  虽然比京杭大运河晚了1400余年,虽然淮河水量早已不及当年,但是目前看,合肥也在“风水”上出了奇招——江淮运河。

  2016年12月29日,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工程走的线路大致还是古时的长江--濡须水(今裕溪河)--巢湖--东淝河(淝水)--淮河的路线。

  引江济淮工程预计工期72个月,也就是6年。6年后江淮之间的水运又将会由合肥连接,这对于合肥的航运发展而言将是极大的便利条件。在引江济淮完工后将有可能从合肥港接收到发自全世界各大港口的货物,在合肥港卸货以后直接进入我国高速公路系统进行陆运,或者直接拉到新桥机场进行空运。反之,我国内陆的商品也将有可能拉到合肥港发货,经过巢湖到达长江,进入太平洋,发往世界各地。

  对于合肥这样一座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而言,交通简直太重要了,交通的发展意味着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尽快流通出去,而水运又是三大运输方式中成本*低的一种,水运尤其适合运输远距离大宗型商品,这对于合肥这个“白色家电”中国*一城来说简直是占了莫大的便宜。

  因此,引江济淮不仅是安徽建国以来的头号水利项目,更是能够打通合肥“任督二脉”和“逆天改命”的风水项目。

  写完第五部分以后自觉有些跑题,本身想一以贯之的写合肥的历史和底蕴,没成想因京杭大运河的展开就引申到了引江济淮工程。本想整段删掉算了,但是细想一下干脆就留着吧。毕竟合肥为水而生,也曾为水而繁荣和没落,说了那么多历史不展望一下未来好像说不过去,毕竟溯古论今嘛。

  简而言之呢,合肥并不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而且合肥历史中能够给人挖掘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挖掘以及弘扬地方史本应该是政府主导或者教授学者的事情,本该轮不到我们这种网友去做,但是对于安徽省的宣发能力,鄙人实在没有任何信心,所以只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了。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0551cf.com/index.php/post/4890.ht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