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方升研究“三雄争霸”谁是全国工业*一城?

admin8个月前 (09-16)未命名70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方升研究 “三雄争霸”,谁是全国工业*一城?

  日前,深圳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提出工业立市、 制造强市,进一步增强深圳工业经济运行能力。

  这是继2005年之后,深圳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将制造业的重要性推向新高度。

  “工业立市”,意味着深圳重新将实体经济放在首位。

  无独有偶,就在年初,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坚持产业*一、制造业立市”,强化高新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在全国,像广州深圳一样提出“工业立市”或“制造强市”的不在少数,包括天津、合肥、常州乃至汕头、江门等地,无不将工业作为城市晋级的助推剂。

  在第三产业高歌猛进之际,多地重回“工业立市”,意味着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工业门类*全的国家,诞生了一批万亿级的工业强市。

  一个是工业总产值,另一个是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衡量的是整体工业产出;而工业增加值,相当于工业总产值扣除原材料及各项劳务等中间品投入之后的价值。

  相比而言,工业增加值,更能衡量工业对于GDP的真正贡献,更能衡量具体城市的工业实力。

  这是2021年主要城市工业增加值:

  这20个城市,广东4个,江苏4个,浙江2个,以及4大直辖市,福建、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山东各1个。

  其中,工业实力*强的10个城市:

  上海、深圳、苏州、重庆、广州、宁波、佛山、泉州、北京、天津。

  这其中,上海、深圳、苏州位居*一梯队,工业总产值全国*高,整体工业实力遥遥领先。

  在第二梯队中,广州作为一线城市,虽然以金融、贸易、旅游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但工业实力并不弱。

  广州的电子、汽车、石化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维持了产业基本盘,广州还是全国*一大汽车工业城市。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新产业蒸蒸日上,正在重塑广州的增长动能。

  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大的工业城市,10多年打造的汽车、电子两大支柱产业,让重庆得以从投资依赖中走出,经济总量一直跻身全国前列。

  在TOP10工业城市中,出现了不少非TOP10经济强市的身影,如宁波、佛山、泉州,工业实力远远强过整体经济实力。

  相比而言,作为万亿城市的郑州、合肥、济南、西安等并未跻身TOP20工业城市之列。

  这些城市都不是传统的工业城市,虽然近年来工业蓬勃发展,但整体规模与制造业大市还有一定距离。

  过去20年,合肥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4倍多,建立起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支柱体系,且不乏“*牛风投城市”的威名。

  但工业从一穷二白到发展壮大,再到成熟,仍需时间。

  上海、深圳、苏州,是我国*大的三个工业城市。

  三个城市,谁是全国工业*一城,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从工业总产值这一指标来看,深圳与苏州工业规模基本相当,上海则存在一定差距。

  2021年,深圳工业总产值达41341亿元,苏州41308亿元,上海为39498亿元,深圳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于苏州。

  但从更为合理的工业增加值来看,上海领先,深圳其次,苏州再次之。

  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达1.07万亿元,深圳为1.03万亿,苏州尚未破万亿。

  当然,无论工业总产值还是工业增加值,只能说明城市工业规模之大,难以作为工业强市的衡量标准。

  在TOP100企业中,上海共有7家上榜,深圳、苏州都是4家。

  再从各地市的支柱产业来看,哪些城市高新产业实力*强?

  上海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为重点支柱产业。

  其中,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2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值超过1600亿元,全部位居全国之首。

  深圳的优势产业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

  其中,深圳是全国*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占GDP比重高达18.4%,为名副其实的*一大支柱产业。

  苏州则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支柱产业。

  与沪深相比,苏州电子产业实力强劲,占工业规模的30%左右,但同时还存在大量传统产业,如冶金、化工、纺织等。

  所以,说上海是全国工业*一城,并不夸张。

  如果以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工业密度,哪些城市更“工业”?

  可以看到,TOP20工业城市中,只有苏州、宁波、佛山、泉州、东莞、唐山6地工业比重超过了40%。

  这些城市工业各有特色,在全国均有一定的优势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经济*一大省,广东共有4城跻身TOP20工业城市,而佛山、东莞工业比重双双超过40%。

  广深佛莞,围绕了珠江东西两岸,形成了多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佛山的智能家电、陶瓷建材、装备制造等实力遥遥领先。

  一个普通地级市,坐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东莞,曾经的世界工厂,如今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造纸、食品饮料加工业为支柱。

  一个普通地级市,拿下了2个先进制造业“国家队”产业集群,一个是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另一个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东莞是全球*大的手机生产基地,聚集了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手机制造业,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1部为“东莞造”。

  宁波的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均为千亿级产业,也是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多的城市。

  泉州则是我国轻工业的重镇,纺织服装、鞋业等产业从中国走向世界,安踏、361°、匹克、七匹狼等品牌闻名全国。

  唐山则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钢铁为*一大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一半。

  过去1年,钢铁产业受益于大周期。

  然而,在双碳时代及能耗双控的约束下,未来钢铁产业未来发展或会受限,势必影响到当地发展。

  二降三升,一度成为众多大城市的追求。

  所谓二降,指的是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三升,指的是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被视为“经济转型成功”的标志。一个作证是,发达国家,几乎都以第三产业作为支柱。

  在此基础上,一众城市开启了“去工业化”,集体追逐看起来更高大上、GDP带动更强的金融、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

  然而,近年来,去工业化的后果已经展现出来。

  于国际而言,面对全球化逆转的大趋势,区域保护盛行、国际地缘冲突日益频仍,乃至越南印度争抢制造业的当下,有没有完整且自主的产业链、供应链,显得至关重要。

  于国内来看,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发展工业,同理,也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将第三产业作为主力。

  过度追逐第三产业,反而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香港几乎完全放弃了制造业,第三产业占比超过90%以上。

  金融、贸易、航运、旅游等支柱产业固然能让城市迅速繁荣,但在面临全球性危机之时,也缺乏相应的抵抗力。

  不过,香港全面转向第三产业的同时,通过“前店后厂”的模式,助力了珠三角加工制造业的崛起。

  如今,珠三角已经成为全球*大的“世界工厂”,香港未来可借助这一腹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再工业化”提供可能。

  然而,在全国,具有这种产业互补优势的地方并不多,许多城市未必适合去工业化。

  如今,即使强大如沪广深,都在将制作业作为立市之本,一些普通地级市有什么资本放弃工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0551cf.com/index.php/post/4880.ht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