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5年7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合肥如何做到的?

admin8个月前 (09-16)未命名83

  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合肥这十年”产业发展篇新闻通报会上获悉,十年来,合肥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合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我市先后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等国家级荣誉。战新产业发展(2017-2021)、工业稳增长(2017、2020)连续五年共七次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位列第11。

  通报会现场。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

  十年来,合肥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把制造业摆在更突出位置,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12-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6.3%)近6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省会城市第2位、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1%,高于全国(5.9%)6.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3.3%。

  联宝科技全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十年来,合肥高度重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产业地标”。目前,全市已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9.4%提升到2021年的31.9%,居全国城市*一方阵。

  拥有家电、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新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列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骨干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超百亿企业从2012年的6家增加到2021年的13家;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省会城市第六位。

  十年来,合肥持续实施技术改造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加速跃升,特别是近年来,把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档加速。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跃升,2021年发展水平指数较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9.4%,比2015年提高约20个百分点,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提速,发展水平居全国城市*一方阵,2021年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工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CAE/EDA工具软件、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基础领域具备一定核心优势。

  统计显示,目前,我市拥有2家全球“灯塔工厂”,累计获批省级智能工厂25家、数字化车间175个,累计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余家,连接工业设备超200万台(套)。累计建设5G基站1.5万余个,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实现5G网络信号全覆盖,建成全省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

  惠而浦Aurora欧诺娜洗碗机智能生产线。倪欣然 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十年来,合肥深入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缓解重点领域卡脖子和产业基础薄弱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三就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由2012年的2.78%、0.98%提升到2020年的3.52%、2.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居全国城市前列,近三年获批省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657个。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22家,其中智能语音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8家,较2012年增长2.2倍。

  近年来,我市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纳米DRAM存储芯片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白;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台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问世;国际首个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合肥力量;大尺寸液晶面板、硅基OLED、直写式光刻机、“两机”叶片、叉车、色选机、光伏逆变器、智能手环等产品跻身世界前列。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十年来,合肥始终把绿色作为产业强市的鲜明底色,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2-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6.76%,其中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2%。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省级绿色工厂45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由2013的0.3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8万辆。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出品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7月25日22:00!金寨路快速化改造主线桥放行通车!

  合肥首次公布!事关“大外环”高速!

  恭喜合肥!这项指标居长三角万亿城市之首!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0551cf.com/index.php/post/4827.ht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