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让“寸土”真正能生“寸金”——合肥经开区“工业园丁”现象观察

admin8个月前 (09-16)未命名152

  新华网合肥11月16日电(李东标)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各地开发区探索的难题。近年来,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合肥经开区探索设立“工业园丁”模式,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走进合肥经开区哈工大机器人智能制造双创基地,智能网络玉石雕刻机器人、消防灭火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各显身手,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眼前的厂房和土地,有一部分曾是一家传统装备制造企业二期项目的厂房和土地,由于产能过剩,长期处于空置状态。” 哈工大机器人智能制造双创基地市场部总监钱程介绍。

  为提升发展“含金量”,合肥经开区支持该这家企业退回闲置用地,将该地块连同周边近千亩土地整体规划为智能科技园项目,为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中心。目前,智能科技园已引入国轩新能源电池、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蔚来汽车等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200亿元、税收收入10亿元。

  在这场交易中,传统制造企业通过“瘦身”甩掉了包袱,新入园企业拓展了生产和经营空间,政府则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增加了税收收入。这一多方共赢的结果,得益于合肥经开区打造的“工业园丁”模式,即通过绩效评价、分类管理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比,*大程度促进有限的资源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集中。

  据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在发展初期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式供给,导致了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同全国其他经济开发区一样,也出现了发展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空间资源约束等问题,其中土地要素制约尤为突出,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资源。

  为此,自2016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创造性实施“创新转型升级发展行动”,专门组建“创转升”办公室,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着手解决低效用地、低端产能、低效企业和闲置土地(厂房)等难题,实行产业优胜劣汰,激励和引导企业形成亩均产出*大化的发展导向。

  此外,合肥经开区还引入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从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环境保护、研发创新5个方面,对区内所有占地工业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300多家工业用地企业分为A、B、C三类。

  “企业分类后,我们实施差别化的管理机制,重点加大对*一档企业的扶持力度,倒逼末档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合肥经开区“创转升”工作组办公室主任李正茂介绍说,该区一家机械企业原为C类企业,经过倒逼政策“刺激”,近两年来年产值和税收均出现大幅增长,一举从C类提升为A类,为世界500强企业做配套,成为该区*一批提质升级的典型代表。

  针对三类企业,合肥经开区突出“差别化管理”和“存量挖潜”,给予不同的供地、资金、融资和技术改造政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合肥经开区安排专项资金扶持A类企业优先发展,B类企业利用土地再开发、“零增地”技改、技术合作等形式改造提升;将C类企业的低效用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C类企业不享受区级财政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不参评各项先进,以此倒逼低效产能主动转型。” 李正茂说。

  近期,合肥经开区启动了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园中园”内企业违法建设、违规租赁及安全消防隐患等问题摸排、查处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治理违法建设乱象,坚决对违法建设说“不”,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在李正茂看来,在多年的实践中,“工业园丁”模式已成为解决低效用地、低端产能、低效企业“三低”难题的突破口,不仅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还提高了亩均税收,推动了合肥经开区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0551cf.com/index.php/post/981.ht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