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面对大疫情、大汛情、大变局叠加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抓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10045.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32.3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3579.51亿元,增长6.4%,其中工业增加值2072.3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6133.89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为3.3:35.6:61.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1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新增农民工就业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3%。
新兴动能显著增强。新产业加速壮大,规模以上工业[5]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27.9%、10.1%、20.3%和38.6%。新经济投资持续加力,新基建投资增长83.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3.1%。新消费加快崛起,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313.82亿元,增长45.9%。新主体快速增长,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3.05万户,日均新登记918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13.89万户,增长13.7%。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9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其中,粮食作物52.34万公顷,持平略增;棉花0.76万公顷,下降25.1%;蔬菜9.07万公顷,增长7.4%;瓜果0.98万公顷,增长4.5%;油料5.34万公顷,增长4.9%。
全年粮食总产量288.95万吨,下降4.1%;其中稻谷219.16万吨,下降6.4%。油料产量15.71万吨,增长4.1%。棉花产量0.51万吨,下降35.2%。蔬菜产量231.23万吨,增长6.4%。瓜果产量25.49万吨,增长4.2%。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64.70万头,比上年增长30.6%;出栏量126.50万头,下降28.5%。肉类总产量32.79万吨,下降6.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0.79万吨,下降26.8%。禽蛋产量23.52万吨,增长15.5%。牛奶产量6.66万吨,增长2.5%。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03.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农用拖拉机20.8万台,下降1.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万台,增长5.4%;联合收割机1.48万台,增长2.5%;排灌动力机械18.16万台,增长1.4%。全市水稻、油菜、小麦等八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19.57亿千瓦时,增长8.4%。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4.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88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766户,比上年增加18户;超百亿元企业13户,增加4户,联宝电子成为首个产值超千亿企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0.9%、股份制企业增长4.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5.9%。
规模以上工业中,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2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增长29.4%、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5.9%、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比上年增长24.4%。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30.5%,太阳能电池增长73.0%,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37.4%,集成电路增长11.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创近九年来年度新高。企业亏损面16.9%,比上年末收窄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5.89亿元,下降36.6%。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65元,比上年增加0.63元。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51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1622户,比上年净增199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904.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房屋竣工面积5592.0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6%。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84.21万人,比上年下降0.1%。
全年******和零售业增加值10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16.56亿元,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1.04亿元,下降9.4%;金融业增加值970.26亿元,增长7.7%;房地产业增加值993.74亿元,增长4.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448.11亿元,增长2.9%。全年规上服务业[6]营业收入增长7.7%,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6%,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3%、10.3%、14.6%和15.4%。
全年旅客运输量0.70亿人次,下降42.0%;货物运输量4.69亿吨,增长10.8%。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611.49万吨,下降31.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7.62万吨,下降6.4%。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859.40万人次,下降30.0%。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34.10万辆,比上年增长7.6%,其中私人汽车202.72万辆,增长8.5%。民用轿车拥有量146.91万辆,增长5.9%,其中私人轿车136.40万辆,增长6.3%。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99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邮政业务总量207.80亿元,增长38.7%。快递业务量8.85亿件,增长35.8%,实现快递业务收入73.27亿元,增长22.7%。年末本地固定电线万户,比上年减少2.09万户。移动电线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接入用户390.99万户,增加42.50万户。全年国内游客8107.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44.5%;国内旅游收入975.97亿元,下降52.1%。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46家,其中五星级10家、四星级19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0处。五、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33.1%;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0%,其中工业投资下降5.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9%、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6.8%。全年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施工项目数创历史*高水平,达到
1993个,投资额比上年增长8.5%,占全部投资的57.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十亿元以上项目238个,投资额增长16.8%,总量占全部投资的31.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轨道交通“九线号线南段开通运行,长鑫存储、晶合集成设备购置集中到位,维信诺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顺利点亮,带动百亿元以上项目增长29.0%,比上年加快11.1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46.99亿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住宅投资1237.37
亿元,下降0.4%。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486.11万平方米,增长12.4%;商品房销售额2128.29亿元,增长20.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73.73万平方米,增长21.0%。202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亿元,增长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4.17亿元,增长4.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085.79亿元,增长3.6%;餐饮收入427.97亿元,下降1.6%。
户。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增长7.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5.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9.5%,智能手机增长33.4%,新能源汽车增长73.0%。七、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74.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
亿美元,增长12.8%;进口146.91亿美元,增长22.4%。全年新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67户,比上年增长3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9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服务业投资29.25亿美元,增长34.3%。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7041人,下降13.4%。年末4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设立外资企业67家,新增1家。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亿元,增长3.8%,其中民生支出997.35亿元,增长3.8%,占全部支出的85.6%。从重点支出项目看,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5.3%,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5.1%。
亿元,增长13.8%。其中,住户存款5636.86亿元,增长19.6%;非金融企业存款6923.54亿元,增长8.0%;机关团体存款4076.98亿元,下降0.1%;财政性存款532.25亿元,下降11.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166.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11.74亿元,增长14.6%。其中,住户贷款6868.56亿元,增长18.6%;企(事)业单位贷款11081.84亿元,增长12.8%。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家、居省会*一,至年末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3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8家、居省会第七。全年债券融资1169.71亿元。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9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0.02
亿元,增长6.9%;人身险保费收入253.07亿元,增长14.7%。赔款和给付117.94亿元,增长23.0%。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75.49亿元,增长15.6%;人身险赔款与给付42.44亿元,增长38.6%。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19元,比上年增长7.2%
元,比上年增长3.1%。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83元,比上年增长6.3%;人均消费支出28002
元,增长2.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2.3%、衣着下降5.6%、居住增长16.1%、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4.6%、医疗保健下降1.8%、交通通信下降4.7%、教育文化娱乐下降8.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8]为28.9%,与上年持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2元,比上年增长8.1%;人均消费支出
14191元,增长2.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2.7%、衣着增长2.6%、居住增长8.3%、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7.6%、医疗保健增长6.5%、交通通信增长1.2%、教育文化娱乐下降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6.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市区*低月工资标准为1550元。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万人、195.39万人、198.3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296.2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4.25万人,参保率达99.8%。全年享受政府*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13.1万人次,其中城市30.2万人次、农村182.9
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11.9亿元,其中城市1.9亿元、农村10亿元。全市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1.0%,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全年临时救助9163人次,支出救助金2958万元。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35.58万人,直接救助66.9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58亿元,其中资助参保支出0.47亿元;直接救助支出4.11亿元。十、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年末全市各类高等院校60所(含******高校),其中研究生培养院校9
万人,在校研究生6.02万人,毕业生1.30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19.90万人,在校生58.62万人,毕业生14.4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52所,在校生11.59万人。普通高中100所,在校生16.4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2.78%。普通初中240所,在校生26.52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2.10%。小学481所,在校生57.28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9.65%。幼儿园1266所,在园幼儿32.48万人。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83.99万人,其中城市33.94万人、农村50.05万人。2020年全市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部属(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88个,其中国地联合17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70个,其中国家级3个、国地联合4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4个,其中国家级5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28户,比上年增加789户。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0个,其中国家级1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98个,其中国家级20个。全年受理专利申请76651件、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发明专利27818
件、增长9.3%;授权专利41054件、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发明专利7593件、增长27.0%。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1910项,成交金额230.69亿元,增长3.7%;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170项,成交金额341.44亿元,增长35.2%。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2940项,增长81.9%,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2879项,实现产业化应用1125项。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0
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5个、非国有博物馆25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0个,专业档案馆(城建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3项。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555.33万卷(件、册),专业档案馆(城建馆)馆藏档案33.23万卷。******院107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票房收入2.4亿元。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71场。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3%。十一、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3498个,其中医院
9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7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4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5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2万人、注册护士3.64万人。婴儿率2.71‰,孕产妇率8.02/10万。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266项市级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元旦越野赛、“
云跑合马健康战疫”2020合肥马拉松线上赛、合肥市第十二届运动会等一系列赛事活动。全市完成2个体育特色小镇、3个体育公园、153个全民健身苑工程、16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和7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20个街道或社区体育俱乐部、200个示范晨晚练点、10个三人制篮球场等建设。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68次,参加活动总人数12.15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9.75亿元,比上年下降22.5%。年末全市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183个,床位3.4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6
万人;不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和设施总数250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4个,社区服务站1793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47亿元,筹集公益金3.8亿元,全市慈善组织共接收社会捐款0.86亿元、捐赠物资价值0.05亿元。十二、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年末全市共有市、县(区)级环境监测站6个。区域噪声等效声级57.9
分贝。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58微克/立方米和36微克/立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14.7%和18.2%,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7微克/立方米、39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浓度0.8毫克/立方米,臭氧日*大8小时平均浓度值90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的天数为96天,良好214天,优良率85.0%。巢湖湖区整体水质有所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辐射环境质量良好。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00.4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6.0%。建成区绿地率达40.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年能源消费量2464.29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2.3%,电力消费增长1.9%
,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97%。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人数为0.036人,比上年下降7.9%
;道路交通万车人数为1.753人,下降4.2%。全年发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1695起,造成455人,2021人受伤。(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注释:[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3][4]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16-2018年生产总值根据四经普结果进行了修订,2019年生产总值为*终核实数。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
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7]限额以上******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单位)。[8]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