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合肥】解放初期 合肥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1949 年 3 月,*一家国营贸易公司合兴贸易公司成立;1951 年 10 月,*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爱国铁器社成立;1952 年 2 月,郊区*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成立 合肥解放伊始,这些经济发展中的 *一 ,不仅为新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为克服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大规模地启动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49 的 1 月 21 日合肥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在建立政权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这其中首先就立即开展了接管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作。
我们知道,在旧中国,官僚资本家利用政治特权积累了巨大财富,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勾结封建势力,依靠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排挤民族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合肥解放后,市军管会及随后成立的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先后接管了 中央交通部第四运输处合肥汽车站 、 合肥邮局 、 合肥县电话管理处 及 合肥电灯厂 等官僚资本。而且,在 1949 年 2 月 10 日,就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成立华中银行合肥分行,在十多天后又接管了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合肥设立的金融机构。
据资料记载,合肥接管官僚资本大体分为三步:*一步,由军管会依照 原封不动 不打烂旧机构 保持原职原薪制度 的办法,按系统整个接收,以保持其技术组织和生产系统的完整性;对企业原有人员,除个别*********分子、坏分子必须逮捕处理外,一律采取 包下来 的政策。第二步,由军管会将没收的官僚资本交给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派出部分干部领导企业管理工作,并从企业中挑选拥护中共、拥护新生人民政权、政治觉悟高,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第三步,在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为建立国营企业打下基础。
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建立了更多的国营工商企业,涌现出了合肥解放初期经济发展中的多个 *一 。
针对商业市场混乱、物价不稳的现象,解放不久,合肥就成立了*一家国营商业企业——国营合兴贸易公司。
为抑制私商投机倒把,公司成立后就调动物资,丰富市场,迅速组织油、盐、糖、纸、肥皂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市场;同时每天对市场上主要日用品进行限价,挂牌经营。据史料记载,合兴贸易公司一般以低于市场 10% 以上的价格供应人民生活必需品,比如在 1949 年 4 月,合兴贸易公司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食糖及其他商品;当时部分盐商乘机抬高盐价,于是华东支前贸易公司从蚌埠调运食盐,交给合兴贸易公司******给盐商、酱园店和消费合作社分销 这些都起到了稳定物价和安定人民生活的作用。
国营合兴贸易公司成立后不久,市盐业支公司、中国粮食公司合肥办事处以及粮食、花纱布、百货、土产等 9 个专业公司和合作社相继成立。国营商业力量逐年增加。
解放初期,合肥也先后建立了一批国营工业企业,但合肥解放时,城内手工业只有各种小作坊 1145 家,从业人员 2900 多人,一般都是前店后坊,生产方式落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手工业的生产、发展和改造十分重视,特别是在 1951 年 6 月,合肥市开展了手工业的互助合作运动。按照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三种改造形式,进行互助合作。当年 10 月,安徽*一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爱国铁器社在合肥成立,成为合肥手工业者率先走上合作道路的典型。
据资料记载,爱国铁器社先后生产了山芋切片机、棉布轧光机、皮带盘,并能修理打稻机、播种机、移苗机等,在技术上打破了保守思想,创造和推行了先进生产经验,实行生产定额管理,提高了产量。因此还受到了当时的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的奖励。
除了生产合作外,合肥在工业企业中还开启了一系列民主改革。例如,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参加企业管理,让职工行使民主权利。1949 年 12 月 12 日,合肥汽车修造厂选出 7 名工人参加工厂管理委员会,企业重大问题由工厂管理委员会决定,此为合肥市首家实行民主管理的企业。1950 年,合肥新华染织厂、人民烟厂、合肥电厂、皖北日报社印刷厂等企业,亦先后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1950 年合肥*一碾米厂建成;1951 年合肥矿山机械厂建成;1952 年 4 月,由 4 家砖瓦小厂合并组成的合肥建华窑厂开工生产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肥的国营工业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料表明,到 1952 年年底,合肥先后建立印刷、制药、碾米、粮食加工、锯木、机械、制糖、卷烟、酿酒等 18 家国营工厂,总产值达 788.9 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93%。
和工商业一样,解放初期,合肥农业也有新的发展。从 1951 年春开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合肥和全国一样陆续开展了生产互助合作的探索,农民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实行集体劳动,分户经营。这其中,1952 年 2 月合肥郊区建立的*一个互助组——陈以春农业互助组,就是一个代表。
陈以春是当时合肥西郊区陈夹衖的一名农民,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1952 年,根据中央精神,当时的西郊区号召农民组织互助组,互帮互助发展生产。陈以春所在的陈夹衖生产队有 30 多户农户,但大部分农户不是缺少劳动力,就是不会种田,没有生产工具等。因此当工作队一进村庄宣传,陈以春和其余 13 户农户就积极响应,成立了西郊区*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因陈以春上过两年学,会记账、记工分而被群众推选为组长。
作为一项 新事物 ,互助组一开始成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陈以春后来回忆说,刚成立互助组时,生产队有个别劳动力强的农户不愿意,说他们那些穷棒子能搞起来啥。这些农户成了单干户。陈以春和他的互助组成员当然不信这个 邪 。互助组共有 14 户,120 多亩田,但耕牛只有 3 头。14 户农户抱在一块,集体干活,集体播种、收获,凭工记分,以工换工,耕牛等生产资料折成工分,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着实为那些生产困难户解决了难题。互助组队员们互相取长补短,种田好手教新手,人力、畜力、农具等调剂合作使用,生产得到了发展。对新生事物,互助组也容易接受。当时政府推广一种新麦种,其他农户不愿种,陈以春生产互助组马上接受并播种。到收获时,亩产达到 700 斤,增产 1.5 倍。收获时堆起 14 个大麦堆,每个麦堆都有三间房子大。
短短一年,互助组的优越性就得到充分体现,十几户农民喜笑颜开。而那些一开始的单干户,虽然拼命种田、多加肥料,但结果产量还是比不上互助组。因此不少单干户也加入进来。*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在视察了陈以春互助组后给予了很高评价,要求迅速推广,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
于是,互助组的经验很快在郊区推广开来。1953 年底,郊区共建立互助组 729 个,参加农户 6454 户,占总农户的 63.21%。1953 年,陈以春农业生产互助组成立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4 年初级社又办起了养猪场、粉坊、豆腐店,并为合肥师范学校送鲜豆浆,很是红火。这些都使得群众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陈以春农业生产互助组在郊区首吃 螃蟹 ,其作用和意义自不必说,但还有更 厉害 的。1953 年,郊区另一生产队张夹衖在农业生产互助组基础上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形成的 按劳计酬,多劳多得,年终算工分 等先进经验的《张夹衖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生产计划》材料,经毛主席亲自圈阅、评点后,被编入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