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合肥产业炼成记的背后是主政者“一以贯之”的投资逻辑

admin8个月前 (09-16)未命名104

  如果要评选全国发展*快的城市,合肥当之无愧,GDP从千亿到万亿,仅用了14年,

  在十几年前,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经济、首位度、辐射力并不出众,仅是一座不温不火的工业城市。今昔非同往日,“中国家电之都”、“芯屏器合”、“新能源底特律”等一系列标签,让合肥迎来了高光时刻。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产业布局,政府抢抓机遇“该出手时就出手”,合肥以*快的速度,不仅敲开了“万亿”之门,还将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合肥,“押宝”京东方、“******”长鑫存储、“接盘”蔚来,精准招商为何“履招履胜”?从底子薄弱的产业基础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究竟走的是何种路径?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试着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还原产业发展的脉络,反推其投资逻辑,发现合肥产业链发展不可小觑……

  1952年,合肥取代安庆成为安徽的省会,是中国*年轻的省会之一。那时候,合肥城区才5平方多公里,常住人口5万多,5个小工厂被戏称为“5个铁匠铺”。

  当合肥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恰逢中央在调整工业布局,实行上海工厂内迁计划。在此背景下,从工业基础雄厚的上海内迁一批企业来肥,合肥便迈开了工业发展*一步。

  此时,合肥工厂的基建工程迅速开工,上海内迁企业一面继续生产,一面做好搬迁工作。当厂房和职工宿舍竣工后,迁厂工作分两批进行,共内迁了56家企业。

  为了支持内迁厂尽快投产,巩固和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合肥市政府根据需要和各内迁厂的不同情况,对企业按行业性质作了适当的改组合并,新建成12个不同行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各自形成相对配套完整的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从工业基础雄厚的上海内迁一批企业来合肥,利用其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生产管理经验以及已有的供销关系等来启动和发展合肥的工业,这成为了省委、市委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

  上海迁到合肥的企业虽不足60家,但在发展过程中又以“母鸡下蛋”的方式,分建和援建了一大批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大多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这种“筑巢引凤”和“借鸡下蛋”的发展模式,不仅对合肥工业的起步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起合肥家电,耳熟能详的是“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荣事达,时代潮”,这些具有年代感的广告词。

  1985年,当时年产值仅176万元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搭上了中国电冰箱生产线天的时间里完成寻找合作、签约、报批等多个环节,引进意大利梅罗尼公司的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成功转产电冰箱,取名“美菱”。

  在美菱火爆全国的同时,合肥洗衣机厂引进日本三洋公司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先后与上海“水仙”品牌联营,与香港丰事达合资创办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这期间,荣事达生产出世界上*一台仿生洗衣机。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成为合肥重点扶持发展的企业,给予政策、资源等要素的支持与倾斜,美菱、荣事达因此得以快速发展。正是这些品牌立足于市,合肥逐渐有了支持家电企业发展的产业配套,虽然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但是拿到了进入家电产业的入场券。

  筚路蓝缕半个世纪, 合肥终于成长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省会城市。直到2005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的头号战略后,抓住了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引来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家电企业在合肥落户,迎来了家电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但是,家电行业并没能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也远远不够,液晶显示面板困扰着整个家电行业的发展,“缺屏之痛”让合肥发展家电行业陷入困境。

  2007年,由于国际液晶面板价格猛涨,彼时京东方决定在国内投资6代线。京东方辗转找到合肥,提出的条件是政府出资70亿元参与企业投资。彼时,合肥一年的税收不过300多亿元。这样看来,只要解决资金问题,项目就能顺利落地。

  合肥对项目的研判,从不会轻易否决,每个项目都会经过一个团队、一个体系的探讨研究,对前景、方向、规划进行调研评估,征询各个口子的意见和建议。*终,成立合肥市建设投资公司,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实现产业聚集。

  这一阶段,合肥不但引入了显示屏产业,填补了家电产业链缺屏这一环节,还顺藤摸瓜揭开显示屏全产业链,布局了集成电路产业,为实现“中国屏,合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在京东方项目的带动下,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已集聚企业1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由2013年的12家增长到2020年的283家。合肥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的城市。

  胜而不骄。在长鑫、晶合集成、维信诺的引进中,合肥一直沿用资本+产业的模式,拿下一个龙头发展一个产业再到一个集群,默默绘就了产业布局的蓝图。

  从结果看,不得不佩服合肥政府超前眼光和投资逻辑。当各地在为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性支持的时,合肥先人一步,实行了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模式。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只有一个,就是产业投资。

  从京东方到蔚来,合肥政府“衍生”出来的战略新兴产业,都紧贴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寻找到头部企业。回头再看这一套投资逻辑,完全遵循“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再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的方式“择机介入”,达到“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金引入产业”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5年到现在,合肥主政领导更换好几任,但是对产业发展和投资战略丝毫没有影响,真正做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如此一来,合肥的招商引资队伍,人人都是“投资顾问”。一个基层的招商专员,完全具备项目前期的判断力,每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分布,不同企业处于在产业链中的位置,都可以了如指掌、脱口而出。所以说,“合肥产业炼成记”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产物,无法完全复制到其他城市。

  合肥之所以和其他城市步伐不一致,正是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产业发展善思考、有远见,时时能听见远方的声音。在产业发展大潮涌动下,每一次潮涨潮落都将带来变革、融入创新,合肥已经站在“万亿”的赛道上,城市发展的“冒险模式”也被各地借鉴,但是每个城市有不同的基调,强行照搬发展模式发展,结果并不会太好。

  未来,合肥无论是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之势,还是加强科技创新、资本转化,需要自身苦练内功、抢抓机遇,这样再造“合肥震撼”并不是难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0551cf.com/index.php/post/2508.ht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