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合肥:让百姓共享科技创新的“蛋糕”

admin8个月前 (09-16)未命名77

  位于巢湖之滨的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陈列着代表安徽创新发展重大成果的1400余件展品,目前它已经接待参观12.6万多人次。

  合肥市长凌云在安徽创新馆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该馆作出了更为形象的诠释:“它的造型非常特别,就像一个大蛋糕,这是一个美好的寓意——我们要做大创新的蛋糕,扩大改革的成果,让我们的老百姓分享到更多的蛋糕。”

  合肥向来是创新的高地,有过多项科技创新的纪录。在安徽科技创新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了诞生于合肥的国内*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一台窗式空调,以及世界上*一台VCD、*一台全超导核聚变装置;此外,馆内*引人注目的是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科学装置的微缩模型,它们印证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地位。

  科技创新不易,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后一公里”,惠泽百姓生活,同样不易。正如合肥市长凌云所言,“在合肥,创新已经走进了生活,融入了生活,也正在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形象。”

  地下管网、高架桥梁等基础设施被视作城市的生命线,由于部分管网老化严重、超高压带病运行和工程建设遗留隐患多等问题,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记者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巨大的电子屏正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情况。比如,针对每个被监控的桥梁,会显示位移、加速度、应变等多类型曲线。这些曲线随着车辆驶过桥梁而呈现不同变化,一旦出现超载、桥梁受损等危险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再如供水监测,会预警压力变化、漏失、用水量异常等不同状况。

  作为清华大学与合肥“校地共建”的创新平台,该院通过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使城市生命线管理发生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安全管理的“合肥模式”。目前,该模式面向全国推广,已应用到武汉、佛山、烟台等20多座城市。

  城市安全事关重大,个体的健康同样不容忽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质子治疗癌症的临床研究。数据统计显示,通过精准辐射肿瘤剂量,质子加速器能够治疗1/4的癌症病人。

  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超2000名癌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安徽创新馆的一楼大厅里,国内首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的模型引人注目,它标志着质子治疗的国产化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

  据安徽创新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林介绍,与国外设备相比,这款国产设备具有三大优势:加速器直径只有2米多,非常小型化;360度的旋转的机架,可以实现全身无死角的扫描;锥形扫描设备,可以飞速完成对肿瘤的单一剂量投放,缩短了治疗周期。

  “*重要的是,可能今后国内三甲医院都会引进这套设备,而且病人的质子治疗费用将从35万元降到15万元左右。”陈林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推广新兴的医疗产业,提高疗效,降低费用,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小康生活。

  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是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截至6月底,入驻企业已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总数达910家,去年基地核心及关联带动产值约800亿元。

  在中国声谷展厅里,科大讯飞的一位管理人员正在演示与“阿尔法蛋”机器人之间的互动。这款AI学习机器人可以陪护儿童,还能教孩子知识。“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生活、工作中更加高效的实用工具,替代费时费力的人工。”他说。

  科大讯飞是国内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董事长刘庆峰曾表示,“21年来我们砥砺前行,不是为了研发出高大上的‘黑科技’,而是要用人工智能解决人类的真正刚需,点亮人间的烟火。”科大讯飞一直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补齐民生事业的短板,在教育、医疗、城市大脑、司法等领域,助力解决社会刚需问题。

  华米科技也是中国声谷的入驻企业。步入这家企业,映入眼帘的是一面LED墙,上面显示着员工当天运动步数。今天,华米科技已构建起一个由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运动耳机等可穿戴终端,以及和运动健康相关的跑步机、体重秤、体脂秤、鞋服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今年6月,华米科技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升级为人工智能研究院。公司创始人黄汪表示,希望通过汇聚不同学科的*级专家,创新与健康大数据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人工智能在可穿戴领域的垂直应用。

  在安徽创新馆,陈林解说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小康生活,应由我们自己动手创造。”他举出的例子是,安徽籍教授王浩伟,带着团队的青年科研骨干持续攻关,三十年磨一剑,终于研发出纳米陶瓷铝合金,解决了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的一些难题。在合肥,一代代青年创业者坚持自主创新,接续奋斗,让梦想变成了现实。

  创新源自远见。今年6月,在经过450多天的攻坚之后,华米科技全新一代的智能可穿戴芯片“黄山2号”终于出炉。

  它具有高运算效率和低使用功耗两大优势。其房颤识别速度是上一代的7倍,是其它软件算法的26倍;理论上可使其整体功耗下降50%,让用户告别续航焦虑。用黄汪的话说,“华米奉行的‘长期主义’,就是建立底层研发体系,为未来五年十年打基础。而不是因为一年两年能出成果才投入。”

  创新源自坚守。在合肥多家医院的门诊部,出现了“科幻”场景:一款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其屏幕悬浮在空气中,无需与设备接触,直接在空气中比划、点击,就能完成挂号、预约、缴费等程序。

  这源自中国科大创业团队东超科技的核心技术——“等效负折射率光学平板透镜”技术。2016年起,90后韩东成和同学一道探索这款“空中成像”技术的产业化,入驻中安创谷科技园后,历经3年磨砺,终于将技术转化成产品,但一直未能破解产能小、资金缺口大等难题。

  不过,战“疫”催生了新的应用场景,“空中成像”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1月21日,两台无接触式挂号机样机正式改造完成,紧急投入中国科大附属*一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普通门诊。此后,他们又将“空中成像”技术集成到电梯轿箱中,开发出无接触浮空式电梯终端,设备发往北京、上海、武汉等省市,甚至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坚持创新的道路是孤独的,团队咬定核心技术不放松,让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更加广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便捷。”东超科技创始人韩东成说。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0551cf.com/index.php/post/1731.ht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