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有了“肥西样本”
这些年来,安徽 探索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安徽已从农业大省跨入工业大省,从 工业大省迈进新兴制造大省。可以说,当历史发展之滚滚洪流以磅礴之势喷涌而来,挺进新时代的 “安徽制造”,正为经济行稳致远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强劲的新动能。
“三个转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 从粗放低效转向绿色发展
在位于肥西经开区的锦瑞汽车部件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拥有专利技术的气门室罩盖。公司总经理钱立胜介绍,该产品率先实现革新,用尼龙合金材料代替铝、钢等金属材料,减轻了重量,增加了可塑性,并且通过汽车机油气体回流实现了节能减排。
肥西县经信局局长桂斌表示,今年以来,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防汛救灾等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下,该县全力贯彻“六稳”“六保”要求,充分发挥“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广泛开展要素对接、密集组织政策宣讲、务实解决企业难题,以强服务、搭平台、破瓶颈、优环境为重点,强化政策落实和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工业强县”三年行动计划指引下,肥西有序推进行动计划确定的35项重点工作,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工业经济自3月以来,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0.9%,成功实现“负转正”。
来自肥西县的资料“抢眼”:工业生产持续回暖,3—7月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10.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达15.2%,创下历史同期产值新高;主导产业复苏明显,1—7月,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23%,成为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汽车和家电两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速降幅也较上半年分别收窄 4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企稳复苏的态势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龙头企业贡献突出,1—7月,江汽、联宝、格力等产值前10名企业共实现产值500.5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9.7%,同比增长5.4%,增幅较一季度提高24.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持续发力,“战新”产业前7月产值同比增长12.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2.2个百分点。
事实上,打开肥西工业“档案”看到,“工业强县”激扬肥西活力。以2019年发展为例,清晰地看出肥西工业经济向好基础不断巩固, 结构优化持续推进,新兴产业态势喜人,民营经济“枝繁叶茂”,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稳住了“基本盘”。
数据显示,2019年,肥西县397户规上工业企业,其中本年新增46户,增加值同比增长8.2 %。1—12月,肥西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第3位,从五县(市)看,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第1位。民营经济总量、效益、贡献均不断提升,成为肥西工业经济结构中*活跃的组成部分。全县民营规上工业企业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超9成,对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6.5 %。
然而,早些年,肥西县工业可不是这般强劲模样。肥西县一位老工业人回忆,该县工业发展起步晚,早期主要是承接合肥市产业转移项目,主导产业大多属于传统项目,市场竞争力弱,发展速度缓慢。如何破解这一发展难题?在2011年这一“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肥西县当机立断:走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为此,肥西县围绕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皖江示范区建设,修订完善肥西县自主创新扶持政策,重点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县域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建立和完善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的前瞻性和正确性!”肥西县工业战线的很多同志认为,经过多年发展,肥西县已逐步形成以江汽、格力、美的、TCL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汽车制造和家电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全县半数以上规上企业均围绕汽车和家电产业协作配套。
不仅如此,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以及新型材料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亿帆医药、华润神鹿、悦康药业、恩瑞特药业、国肽生物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建设和发展,推动县域向安徽省重要的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迈进,将成为肥西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世纪90年代初,肥西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县,规模工业企业几乎为零。肥西县委、县政府在制定“八五”计划时,提出建立一个工业园区,以集聚相关工业企业、撬动工业经济发展。
1991年8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合肥市桃花工业区成立。2006年,桃花工业区获批成为省级开发区后,步入发展“快车道”,以全省县域开发区领跑者的姿态阔步向前。产值高企之外,桃花工业区先后摘得“国家级合肥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合肥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园区”等国家级荣誉。2018年,桃花工业区正式更名为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
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之外,2005年10月,肥西县和合肥高新区共同合作开发安徽省首家跨区域的工业园区——柏堰科技园。2008年8月,肥西县以类似模式与合肥经开区合作开发新港工业园。同时,2006年前后,肥西县委、县政府要求下辖的9个乡镇建设工业聚集区。这些,为后来肥西工业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说,种种现象表明,肥西县工业经济实现“三个转向”,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从粗放低效转向绿色发展,有力地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个变革”:质量变革,工业发展底色更亮;效率变革,工业发展环境更优;动力变革,工业发展活力更足
当“高速度”不再时髦,“高质量”成为共识,“肥西制造”演绎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路要怎么走?结构转换无疑是主攻方向。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肥西工业诠释质量变革,从拼数量、拼速度到拼质量,工业经济发展成色更纯、底色更亮。
记者在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一年的聚氨酯合成革产量可绕地球一圈半,一天的产量可以从合肥铺到南京,不到两天的产量可以从南京铺到上海,七天的产量可以从上海铺到北京。
“当然,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远远不是停留在产量上,我们更为看重的是在发展质量上。”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安利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或其加工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等称号。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出口额*大且出口发达国家*多的合成革企业,打出了一张享誉世界的靓丽名片。
当产品和服务“有没有”不再是问题时,“好不好”就成了关键。在肥西县,像安利这样“叫得响”的好产品、好企业还有一大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桂斌告诉记者,近年来,肥西县大力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大力培育“隐形冠军”“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该县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科技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20年首批申报企业128家,初核上报88家,获认定73家,第二批申报89家,初核上报61家,预计全年认定120家左右,申报数、通过数和新增数将再创历史新高。
引导传统产业重点企业加大设计创新投入,推动设计成果转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县累计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2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8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6家,市级以上企业工业设计中心61家。
工业结构优化持续推进。计算机、汽车和家电产业,是肥西工业战场的三大主导产业, 去年产值均已突破两百亿元其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2.2 %,同比增长9.6%,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对全县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0.8 %。
高质量发展,路要怎么走?环境转换无疑是重要保障。迈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质增效的思想观念、方法路径,须率先提升到新境界。肥西工业诠释效率变革,从拼块头、拼投入到拼效率,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更优,步履更轻。
近年来,肥西先后出台《肥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工作的通知》《肥西县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等,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从要素保障、技术支持及政策奖补等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肥西县持续做好创优“四*”营商环境和“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等各项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包联帮扶108家重点工业企业,对企业反映的8类76个问题进行限时交办;发挥“四送一服”各工作组作用,按照《肥西县全面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实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通过密集宣贯惠企政策、全面走访企业项目、线上线下回访问效、服务窗口明察暗访、专题活动专项开展等系列举措,有序落实“四送一服”“三包三抓”专项行动。
据了解,截止目前,该县四大班子领导、各工作组成员单位累计走访调研企业568家次、收集办理企业问题342个;开展政策宣讲19次,累计组织500余人次、480家企业参与;举办各类要素对接活动20场,达成协议199个,涉及金额4.53亿元,解决企业用工2262人,落实土地指标500.15亩。
疫情期间,该县出台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17条措施,从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企业融资成本降低、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畅通、保险等金融渠道强化四个方面,全力满足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桂斌介绍,该县针对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开拓思路,用好用活政策,建设运行“政企直通车”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基础性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统计等制度建设。通过政策保障、精准服务、典型带动等一系列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县域工业企业营造创新发展沃土。
高质量发展,路要怎么走?动能转换无疑是根本路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一动力,事关发展长远性问题。肥西工业诠释动力变革,从拼要素、拼资源到拼创新,工业经济发展活力更足,后劲更强。
记者在肥西县经信局采访时了解到,该县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创新驱动工业经济迈进高质量发展征程。
作为肥西县家电产业龙头企业代表,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在技改政策推动下,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开放式的运行模式、三级研发体制,将外委研发、自主研发与全员参与三种研发模式结合起来,提高技术创新研发能力。
2019年,肥西县出台技术改造备案的管理规定,对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的主体和条件作了明确规定,按照项目单位申请、乡镇园区初审、县经信局审核办理的原则,对符合技改备案的项目出具准予备案的文件。
依据《肥西县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实际完成100万元(含)以上生产设备投资的,给予单笔采购合同金额10万元以上的普通设备投资额10%补助。特别是针对存量企业扩产二次供地项目,对占地30亩以下、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至3000万元的项目,在项目竣工达产后,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5%给予补助。
众所周知,数字经济是从0到1乃至无穷大的“创造者”,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近年来,肥西县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成为一大亮点,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肥西县,泰禾光电先后研发成功立体仓库自动化装备与系统系列产品及四轴码垛工业机器人、六轴关节型工业机器人以及AGV等多款工业机器人配套产品,成为安徽省自动化成套产业领域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赛摩雄鹰自动化自主开发搬运码垛工业机器人在控制系统、集成应用等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大型搬运机器人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前列。
作为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肥西县高度重视“企业上云”工作,围绕省市出台的“万企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工业云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有共计750家企业实现“上云”。力争到今年底,帮助1150家企业登云,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5G作为新基建的核心领域之一,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基础设施。今年以来,肥西县紧抓5G基站建设推进,截至7月底,全县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27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2.2%。
数据充满说服力。盘点肥西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看到,目前,该县拥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家,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企业11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1家,安徽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9家,合肥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6家,合肥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1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7家。拥有安徽省智能工厂1家,安徽省数字化车间10家,合肥市智能工厂8家,合肥市数字化车间105家。
工业担纲,筑起跨越发展脊梁。在肥西县,“高质量”不仅是“高频词”,更将成为全县上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际行动。肥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为“合肥制造”乃至“安徽制造”提供“肥西答案”,为中部县域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板本”。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