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都”合肥半导体集群的弯道超车路
走过波澜曲折的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壬寅虎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即将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演。新时代的大门前,传统的产业基地正在涅槃,新兴的投资热土已在发力。名为区域经济的舞台上,各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的产业地图重构进行时。本文是“重构中国产业地图”的第三篇,“IC之都”合肥是如何在半导体上弯道超车。
过去,“缺芯少屏”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技术条件匮乏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国内庞大的需求,我们无奈只能选择进口,大笔向国外输出外汇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国产替代刻不容缓。
励精图治,在国产厂商的奋勇追赶下,“少屏”已经不再是中国的问题,这个话题也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这也让人们对老大难问题“缺芯”愈发关注。
2020年突发的贸易战将芯片的进口额以及芯片国产替代的进程推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芯片的进口额攀升至近38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2.4万亿元,约占国内进口总额的18%。
国产替代的浪潮下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国产芯片厂商,也孕育了一座又一座芯片重镇,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合肥——这座后发而先至的“IC”之都。
合肥之所以能在群雄林立的半导体行业中站稳脚跟并成为后来的芯片重镇与当时合肥政府“押注式”的引入京东方是脱不开关系的,可以说京东方与合肥的芯片产业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京东方一开始在北京兴建5代线,每年带动缴税数十亿,北京市政府还曾因屏周期景气上升的股价中获利不菲。
如此大的肥肉引得各地方政府对其趋之若鹜。2007年,合肥市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进京东方和它的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年,合肥市政府在与深圳市政府的竞争中胜出,将京东方6代线引入合肥,总投资额高达175亿元,而2007年合肥市总计用来发展的财政资金也就30亿左右,除了85亿的银行贷款,剩下的60亿资本金缺口谁来补?
政府的信用背书为市场化融资奠定了基石,在看到政府出钱之后,A股的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纷至沓来。
至此,合肥与京东方在资本市场上的联动正式串联了起来。
引入京东方后对合肥市政府的影响十分直接,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已超1000亿。
要知道半导体行业的千亿投资撬动的GDP总量可能高达万亿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半导体行业1元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产值,进而带来100元的GDP增长。
毫不夸张的说,京东方撑起了整个合肥经济。并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以京东方为核心的“帝国”也已经慢慢成型,一系列的供应链条已经搭建的越来越完善。
以京东方配套供应商三利谱为例,其厂长曾公开表示,说当时企业选址在武汉还是合肥犹豫过,但*终定址合肥,现在三利谱光电给京东方供货可以做到零库存。
三利谱只是京东方产业链中的一环,为了配合这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合肥市在2017年左右开始布局芯片产业,其中合肥建投和中国台湾地区晶圆代工企业力晶合作的晶合集成,旨在为京东方解决配套的面板驱动芯片供应问题。
至此,合肥算是正式踏上了由“屏”转“芯”的转型路。
“2013年前后,合肥的家电、平板显示、汽车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缺‘芯’问题。那时起,合肥便提出打造‘IC之都’,从市场需求出发谋划‘补芯’,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秦远望说。
2017年12月6日,总投资达128亿元的合肥晶合集成项目正式量产,合肥成为拥有12英寸晶圆先进制造厂的城市之一。
同月,芯片封测“双子”项目落户合肥,总投资35亿元,将设立中国大陆*大的半导体显示芯片封测公司总部和封装COF卷带生产基地,为合肥市打造“中国IC之都”再添引擎。
依托未来几年的建设,合肥晶合有望成为全球*大的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的制造商。晶圆制造这一环节落地,打通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使合肥市站上产业发展*前沿。
2019年,晶合晶圆一期项目满产后,产能将达每月4万片,有效填补国内驱动IC产业领域空白,5年内将使合肥的面板驱动芯片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实现“芯”和“屏”的有效结合。
此后,一大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合肥,龙头企业不断向合肥聚集。
据悉,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企业253家,相较于2019年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并拥有设计、制造、封测及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集成电路产业全国重点发展城市之一,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而在这些企业中有一家名为合肥长鑫的公司需要重点提及,作为2017年与晶合集成同期出道的晶圆厂“双子星”之一十分具有代表性。如果说晶合集成是含着京东方的金汤匙出生的企业,那么合肥长鑫这个独立于京东方生态圈的项目就是合肥市政府在芯片行业踏出的真正意义上的*一步。
上文提到,芯片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而首当其冲、替代需求*为迫切的便是DRAM芯片。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了896亿美元的存储芯片,几乎100%依赖进口。
而彼时的DRAM市场已经成为了寡头垄断市场:三星以45%在市场占有率,占据着*对地位,海力士29%紧随其后,加上镁光的21%,美韩占据了DRAM市场的95%。
对于我国而言,要在这样的成熟市场中夺食谈何容易,更不用说彼时的我们在DRAM芯片技术上的落后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平的。
不过2016年,中国储存器迎来了“自建”元年。2016年6月13日,合肥长鑫由合肥产投牵头成立,主攻DRAM方向,同年成立的还有福建晋华以及长江存储。
面对一个动辄上百亿元巨额投资、由寡头垄断、市场容量过万亿、年进口总金额超1000亿美元的产业,中国的做法,不仅大胆,而且不再像之前的项目一样,着眼一处。
合肥、泉州、武汉+紫光的“三地一企”的投资方式中,合肥是*不被看好的一处,彼时的武汉,已经有紫光的一些公司在运营,他们是武汉新芯、西安国芯等,加上武汉已经争取到“国家储存器基地”项目。
而泉州、晋江两级共建的晋华,和台湾有一衣带水的优势,加上其技术来源是联华电子,更是有一定优势。
但是,*终是合肥又获得了一个“京东方”。
2017年3月1日,安徽省《关于印发2017年省级调度项目的通知》发布,合肥长鑫的项目,位列其中。被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是一个12寸晶圆基地,总投资534亿,2017年预计投资35亿,并计划在当年完成调试工作。
单从规模来讲,若厂鑫能在2018年建成此厂,那么他们将与紫光旗下的长江存储,以及福建晋华集团在存储领域平起平坐,而国内也将形成三足鼎立的良好竞争性格局。
思绪回到现在,2022年1月14日,合肥长鑫表示,在2021年,国产DRAM内存芯片厂商合肥长鑫的DRAM产能已达6万晶圆/月,预计2022年的产能将翻倍,达到12万晶圆/月的水平。
除了产能扩增,国产内存的技术水平也在追赶,目前长鑫量产的主要是*一代10nm级别工艺10G1,实际水平应该是19nm,主要以DDR4、LPDDR4为主,2020年报道中提到研发17nm及以下工艺的DDR5、LPDDR5等内存,这是10G3代工艺,未来还有10G5工艺,除了DDR5、LPDDR5之外还有GDDR6显存。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