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啊!新闻来了【202232】
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加快建设、谋划论证“科大硅谷”、加快复旦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建设、手持“一卡通”将享受更多的“同城待遇”……《安徽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重磅发布,163个项目马力全开,93个项目入列“国家级”。
2022年,安徽将在科技联合攻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重点领域“再发力”,按下融入长三角“快进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安徽科教资源丰富,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创新安徽”将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攻坚力”。
今年,我省将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机器人、新能源、新能源和网联汽车、通航、环境等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发展,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成员城市间创新券互认互通,并出台支持政策措施,鼓励在沪苏浙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建设研发地,吸引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皖转化。
挂牌运行中国科大科技产业组织学院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未来技术和数据空间研究院,谋划论证“科大硅谷”建设,并适时启动。
长三角城市之间,产业优势各有所长,今年我省将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在农业方面,我省将深入推进与沪苏浙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等方面合作,全面建设高附加值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深化皖浙粮食产销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全力打造“皖美粮油”品牌。
在战新产业方面,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万亿级和智能家电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合作。
今年制定数字长三角安徽实施方案,加快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建设,协同推进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布局,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合肥二级节点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6000家,推出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100个。
今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将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协调推进滁宁、宁马城际建设,实现安徽、江苏段整体同步推进。协同加快沿江高铁合肥至上海段、合新高铁泗县至宿迁段、扬马城际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开展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深化与沪苏浙港口战略合作,配合制定长三角港口群发展集团组建方案,加快建设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共同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形成一体化治理体系。
制定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引入货运航空公司,增开合肥至日韩、欧美等全货机航线,全面提升合肥新桥机场航空货运综合保障能力。制定合肥临空经济区总体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今年,我省将编制沪皖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初步方案,在皖南等地区谋划布局若干基地。
医疗资源将进一步实现共享。加快复旦儿科医院安徽医院、上海六院安徽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建设,推进省属相关医院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在肿瘤、中医等领域合作共建。深化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加强医疗机构深度合作,积极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我省将进一步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在文旅、交通、民政、税务等领域应用,完善技术支撑,积极探索“一卡通”在省内及长三角区域的“同城待遇”。同时,落实国家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方案,制定安徽行动计划,协同浙江方面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快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等项目建设。
2022年,安徽省将围绕八个重大事项,实施163个项目,总投资12079.2亿元,2022年度计划投资 1701.2亿元。
记者梳理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计划表看到,2022年的163个项目中,续建项目101个,计划开工项目47个,储备项目15个;其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项目37个,强化科技创新攻坚力量项目8个,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项目22个,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项目9个,提升城市发展质量项目8个,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62个,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项目7个,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项目10个。其中,人工智能研究院、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产业园、合肥市庐阳区老城商圈更新提升、沿江高铁合肥经南京至上海段、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项目、长三角医养结合区域中心(合肥庐江)等9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项目。
位于政务区的合肥天鹅湖文化商务区近日宣布将全面启动新一轮提质扩容行动。合肥市政务区休宁路片区、祁门路片区、习友路片区、十八岗片区四大地块今年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和征迁工作。
相关部门提供给908新媒体的信息显示,合肥政务区天鹅湖文化商务区将加速推进双拆加快空间拓展,融入十五里河片区整体发展圈。十五里河政务区段将进行整体走向重设及河景廊道规划,与即将上市的红四方地块实现有机整体设计。轨道交通方面,在三号线、四号线基础上,合肥政务区规划建设途经习友路片区的轨道交通9号线、穿越天鹅湖文化商务区的轨道交通10号线、用“芯”承载梦想打造“中国IC之都”合肥初步完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
“无论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还是这里对人才、产业的扶持力度,都让我们对合肥芯片产业的发展信心十足。”在合肥5年,先导薄膜先后推进ITO靶材及其他薄膜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半导体用高纯金属及合金靶材项目等多个核心产业化项目,不断为芯片前端市场注入鲜活的创新活力。刘洪浩兴奋地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获得了安徽省“三重一创”重大工程项目的3000万元补助,这为他们专注芯片材料的生产、研发提供了充实的保障资金,帮助他们能够更好服务于芯片产业。
2013年,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多年来,合肥围绕集成电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集成电路与本地新型显示、装备制造、家电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驱动、存储、电源管理等特色芯片,打造了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4个特色芯片产业板块,并分别在高新区(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经开区(存储、装备)、新站高新区(显示驱动、材料)形成产业集聚。
记者从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合肥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现已有企业超300家,聚集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2021年,合肥市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近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集成电路产业全国重点发展城市,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企业蓬勃发展,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名片也频频亮相高端制造:晶合晶圆产能供不应求,实现在液晶面板驱动芯片领域代工市占率全球*一;杰发科技、伏达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在车规级、手机快充芯片领域实现国产突破;芯碁微装成功登陆科创板,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打破国外垄断;至纯科技国内首个12英寸晶圆再生基地顺利量产……
在这些佳绩背后,是大批创新成果的加速涌现:杰发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芯片客户覆盖通用、大众、吉利等国内外*流整车厂,君正科技T02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国际领先,全芯智造制造类EDA填补制造核心支撑工具空白等。2021年,合肥集成电路企业新增授权专利279件,总数达5556件;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共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家。
同时,合肥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从支持基金投资、贷款贴息、企业上台阶、新建项目建设、流片、购买IP等方面,全流程支撑企业发展。为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合肥加快推进合肥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合肥微电子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集成电路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需求方式多样等特点,合肥聚焦金融支撑,创新投资方式,先后成立市级芯屏产业基金(总规模25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总规模300亿元)、经开区石溪产恒集成电路基金(总规模10亿元)等,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和重大项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