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产业优势分析
经过“工业立市”战略的淬火历练,合肥工业内外兼收并蓄,立足合肥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西高、东重、南优、北特”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西部、西南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五大工业组团,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招商引资、自主培育、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多种途径,扶持发展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辐射带动、技术溢出功能及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
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形成粮油、畜禽、食品3个超200亿和烟草等超百亿产业集群。
产值突破2500亿元,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目前,合肥已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医药及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及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成为合肥市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经开区集中了全市95%以上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拥有近10个工业园,初步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化工、新型建材、家用电器、绿色食品等现代加工制造业群体;新站区形成以合肥京东方、鑫昊、彩虹为代表的电子显示器件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老城区形成了以中国科大、中国电科38所、合工大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
各省级工业园区结合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区位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成效也逐步显现。其中,桃花工业园区形成了集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家电制造及零部件生产、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与生物制药等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双凤工业园区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家用电器配件为主导产业;瑶海工业园区以新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电及配套业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体系;庐阳工业园区形成了机械电子、钢材加工、印刷业三大特色产业组团;蜀山工业园区以电力电器、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要产业板块;包河工业园区坚持打“汽车牌”,建设“江淮车谷”目标不动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成为其工业经济主脊梁;肥东经济开发区则是以聚集了机械加工、家电配套、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合肥共有产业集群专业镇6个,分别是肥东县撮镇镇、肥西县桃花镇、长丰县岗集镇、瑶海区大兴镇、庐阳区大杨镇、蜀山区井岗镇,主要涉及家电、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6个镇累计拥有企业1515户,其中特色产业企业1066户,占全部企业的70.4%;从业人员8.45万人,其中特色产业人数6.24万人,占全部人数的73.8%。各专业镇紧紧围绕各地的资源禀赋、人才环境、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把握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集群式发展。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建设标准化”的原则,以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积极引导相关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六大产业集群专业镇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产业集群3个,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5个,超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
形成如今的产业大集聚,与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无关系。一是实行政策倾斜,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安排5000万用于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以奖代补。对各城区工业园区范围内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收益扣除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费用后,由市财政奖励给各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通过土地出让收益奖励各工业园区累计达25.32亿元。出台《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合政办[2006]8号),对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免收组织机构代码******费等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关手续由工业园区统一******。“十一五”以来,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10.7亿元。二是突出园区优先,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强化“亲商、选商、安商、富商”意识,在工业园区率先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353项减至220项,下放120多项审批权限;相继推出“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制”、“宁静生产日”等一系列具有合肥特点的服务措施。
为积极促进引导优势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发展和提升现有优势产业集群,注重发展能源、原材料等深加工产业集群,并大力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十二五”合肥将重点打造四大工业集聚区。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合肥将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采取“一区多园”、“联动开发”等方式,整合开发区资源,发展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和两大示范园区,并在全市形成西部、西南、北部、东部四大工业聚集区。
其中,西部聚集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联动蜀山经济开发区、南岗科技园、柏堰科技园等,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公共安全、新能源等产业;西南部聚集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联动包河工业园、肥西桃花工业园、新港工业园,重点发展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北部聚集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为主体,联动庐阳工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等产业;东部聚集区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肥东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型化工、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家电等产业。
家用电器制造业:合肥是全国闻名的家电城,中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十一五”期间,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件大家电产量由1300万台(套)上升到4224.2万台(套),跃居全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首,其中白色家电产量占全国的16%。家电产业已成为合肥首个产值突破千亿的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合肥当前已拥有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10家,零部件生产企业200多家。2010年底全市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64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4亿元,同比增长48%;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
装备制造业:2010年底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一五”以来,合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行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广义的11个行业大类)实现总产值490.86亿元,增加值161.01亿元。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2010年,合肥市平板显示产业产值约3.46亿元(其中京东方产值2.2亿元)。国家《2010-2012年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合肥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北京、成都两市共同列为具有代表性的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
光伏产业:合肥现有20多家光伏企业,2010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单晶硅棒生产、光伏组件制造、光伏接入系统,其中光伏接入系统逆变器生产的技术和市场在全国领先。
1河南铁建投召开重大项目工作推进会,深化中原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网规划研究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