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重磅: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打造“轨道上的合肥都市圈”!
支持合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高层级,
即使像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目前都还在创建过程中。由此也不难看出合肥的雄心。
一旦合肥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城市能级将再度提升,未来发展将获得更多资源和机遇,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流入,人口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
科创名城: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综合研究平台,促进中科大先研院等科研院所提质增效,推动与北师大等机构合作项目落地。
产业名城:壮大“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产业集群,打造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活力之城:推进省际合作园区和G60科创园区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进国家对外开放试点示范。
幸福之城:推广区域教育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2025年三级医院将达到32家。
后期,合肥还将全面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功能, 加快建成国际化新兴特大城市!
作为安徽省会、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的未来值得期待!
首先是客观形势要求。众所周知,安徽周边有南京、武汉、郑州、徐州等强势城市分布,对安徽有很强的虹吸效应。因此,安徽必须首先做大合肥,让其成为强有力核心,进而带动安徽发展。
对皖北和皖中而言更是如此。有企业家曾向媒体透露:以前上海总部要在长三角设分公司,可能会设杭州、南京、芜湖,但是现在高铁太方便了,上海一个小时车程内的南京、芜湖可能就不设了,但是反而要在合肥设,因为南京距离上海太近,直接就覆盖了,到合肥还有点距离,设立后反而可以辐射皖中和皖北。
其次是合肥的发展条件已基本成熟。2021年,合肥市GDP约1.14万亿,排名全国19,明显高于泉州、东莞、厦门等特大城市。
人口方面,合肥目前常住人口已达937万,正不断向千万迈进。另据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发布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到2035年时:
合肥将以“创新引领的全国典范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为发展愿景,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创新创业创造、追梦筑梦圆梦的现代化大都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实际服务人口将超过1500万人。
许多媒体及研究机构都说合肥是过去10年发展*快的城市之一,发展模式值得全国借鉴。
在很多人印象中,浙江经济发达、善于经营市场经济。但在今年2月浙江省诸暨全市干部会议上,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沈志江却引用了合肥的例子,认为合肥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深层的把控。
去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也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合肥在重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行中位列十强,直追成都、杭州。
规划明确积极构建“一圈一群一带”联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体系。
合肥都市圈将打造东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动力源。
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多向合滁宁大通道建设,推动港口联动发展,支持合肥、芜湖分别与南京共建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通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缩短城市时空距离,构筑1小时紧密通勤圈层
依托合福、商合杭高铁和芜合高速等交通设施,以及谋划的G60高速磁悬浮通道试验工程,优化合肥—芜湖沿线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协调巢湖市、无为市等市际毗邻地区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巢湖、长江和裕溪河水体共保共治行动。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已完成了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转变,今后无疑会努力与长三角“优等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发展能级也将不断提升。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